
策展人 :李素貞老師 展出地點 :高雄市文化局文化中心至真堂一、二館 展覽時間 : 112年12月29日至113年1月9日 參展人數: 50 位 座談會 : 展前辦理作品欣賞會 堅韌之島展覽理念 藝術,可以喚醒情感,是看似縹緲卻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言。 藝術,可以表達情緒,是引起共鳴喚醒我們真實情感的素養。 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也都肩負着不同的社會責任。 一個藝術家、創作者的身份可以像是在做「社會雕塑」,可以為社會紀實,把 眼光放在歷史的定位上,也就是說,藝術工作者是活在當下的,所以,「藝術 不是烤好的 cake,而是一個正在發芽的種子」。藝術家用創造力和想象力、感 受力來看待藝術創作的內容,藉由議題理念說明、知識或展演交流等公共溝通 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人們對於社會真實問題的洞察力。在各種學科當中,很難 有一種學科對於文化形式可以像藝術一樣如此廣泛,並與人的實際生活狀態如 此密切相關。 一般而言,歐美哲學家對人類藝術行為具有高度的讚許,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會說,藝術的作用在於達致精神層面上的滿足。然而,藝術的展 現型態面貌千變萬化,幾乎可以說,不能用任何一個固定規則條件將其統 合。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藝術,藝術是一種社交行為,藝術的理論建構應該以 記載社會成員的互動為中心,在藝術的運作下,可以看到人類之間的社會互 動,其實,就是所謂「社會能動者的社會關係」。 所謂藝術品不一定就是一定要像《蒙娜麗莎》(Mona Lisa)那種,更精準的描述 應該說「藝術是社會關係的產物」。 烏俄戰爭讓烏克蘭長年從和平的夢境中驚醒,反思台灣的處境、對社會的影 響、地緣政治關係的想像,一樣可以放到藝術家的創作中思考,彰顯藝術家介 入社會,關懷社會,回歸創作者向社會提問的初衷,讓藝術的創作可以觸發心 靈對話。 在台灣常常聽到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然而居住在台灣深受這一塊土 地的孕育,作為藝術創作者可以裝聾作啞嗎?這是人的問題也是身邊人的問 題,藝術家可以透過作品表達,用愛將苦難化為創作,賦予道德勇氣和力量獻 給自己熱愛的土地! 藝術也可以是反抗的,探索台灣面臨的議題,表現真,藝術家面對現實,在充 滿荊棘的路上努力生存,這也是一種對土地的關懷,探討人們在心理層面的多 重影響,藝術家有何策略?以抵抗的美學作為創作的一種形式,變換成具有歷 史意義的創作,這是值得發展的方向,藉由歷史事件結合藝術的內涵賦予新的 生命成為兼具美感與創意的作品。 「顧台灣」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價值,一種權利和責任,深入挖掘生命幽 暗的深谷這是一個創作面向,若是以更陽光更正面的態度去凝望生命中的每一 刻,以感性的心去撞擊激盪也是另一種動人的創作面向,相信光會照著島嶼的 每一個人,這是一種堅靭的力量,在困境中展現人性的光明面!期待高雄現代 畫學會的藝術家共同攜手為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展開一場當代藝術社會實踐的 公民行動! 策展人李素貞撰文 2022.11